伏尔泰的思想中有很多关于权威、宗教、理性与自由的批评,他认为在一个不追求真理的社会里,揭示真相往往比说谎更危险,因为揭穿谎言可能会让揭露者成为受害者。
这个和 认知失调有关吗?
AI:
User:
在一个由骗子和傻子组成的社会中,人们痛恨的并不是说谎者,而是揭穿谎言的人
这句话是谁说的?
AI:
这句话出自法国著名哲学家和作家 伏尔泰(Voltaire)。他在许多作品中探讨了关于真理、虚伪与社会不公的主题,这句话反映了他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伏尔泰的思想中有很多关于权威、宗教、理性与自由的批评,他认为在一个不追求真理的社会里,揭示真相往往比说谎更危险,因为揭穿谎言可能会让揭露者成为受害者。
这个和 认知失调有关吗?
AI:
是的,这句话与 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理论有一定的关联。认知失调是指当一个人持有互相矛盾的信念、态度或行为时,会产生心理上的不适,通常人们会通过改变其中一个信念或行为来减少这种不适。
在这句话的背景下,社会中的人们或许已经习惯于骗子的存在,甚至可能对这些谎言有所默许或接受。如果有人揭穿了谎言,便会挑战人们对现有社会结构的认知和接受,产生认知失调。为了避免这种不适,社会上的多数人(可能是“傻子”)反而会敌视揭穿谎言的人,而不是骗子本身。这种现象可以看作是人们为了维护自己对世界的认知稳定,选择忽视或排斥真相。
换句话说,揭穿谎言会让人们感到心理上的不和谐,因此很多人会反而抵触那些揭露真相的人,因为真相破坏了他们原有的认知框架。
介绍一下认知失调理论
AI:
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是由美国心理学家 利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于1957年提出的心理学理论。该理论主要描述了人们在面对心理上的矛盾或冲突时的反应,尤其是当他们的行为与信念、态度或价值观发生冲突时,所产生的心理不适感。为了减少这种不适,人们会采取一些方式来恢复心理的平衡。
认知失调 是指当一个人持有互相矛盾的信念、态度或行为时,会感到心理上的不舒适,进而激励人们去消除这种不一致。
这种不一致会让人感到焦虑、困惑或不舒服,因此人们通常会采取某些措施来缓解这种不适,通常通过改变信念、态度、行为或对矛盾的重新解释来恢复平衡。
行为与态度冲突: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其信念或价值观冲突,他们会产生认知失调。例如,如果一个人认为吸烟有害健康,但却继续吸烟,可能会感到不安。为了减少不适,他们可能会改变自己的态度(如否认吸烟的危害)或改变行为(戒烟)。
信念之间的冲突:
这是指一个人持有两种互相矛盾的信念或态度时产生的冲突。例如,一个人可能同时相信“环境保护很重要”和“我应该买更多的塑料制品”,这两种信念之间的矛盾会引发认知失调。
新信息与现有信念的冲突:
当人们接触到与自己现有信念不符的新信息时,他们可能会产生认知失调。例如,如果一个长期支持某个政治候选人,后来发现这个候选人做了有争议的事情,这种信息可能会冲突原有的信念,引发不适。
费斯廷格和卡尔史密斯的“说谎实验”:
实验参与者完成了无聊的任务,然后被要求告诉下一位参与者任务有趣,并获得了不同金额的报酬(1美元或20美元)。
结果显示:拿1美元的人比拿20美元的人更可能真心认为任务有趣。原因是1美元报酬不足以合理化说谎,他们只能通过改变信念来减少失调。
为了消除或减少认知失调带来的心理不适,人们通常会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改变行为:例如,戒烟或改变消费习惯,直接消除行为与态度之间的不一致。
改变态度或信念:例如,人们可能会通过调整自己的态度来减少冲突,比如通过告诉自己吸烟其实并不会那么致命,或者“别人也这么做”来减轻内疚感。
选择性暴露:有时人们会避免接触到与自己信念冲突的信息,比如远离反对自己观点的新闻或社交圈,以减少认知失调的感觉。
通过合理化来减轻冲突:有时人们会寻找合理化的理由,来解释行为与信念之间的矛盾,比如“我抽烟是因为压力大”或“环保问题真的很复杂,我自己无法改变什么”。
认知失调理论不仅解释了个体如何应对心理冲突,还可以应用于解释各种社会现象。比如,在社会或政治环境中,当个体发现他们的行为与社会标准或道德观念相冲突时,可能会通过改变态度或选择性地接受信息来减少失调。
你提到的伏尔泰的那句话,也可以与认知失调理论相关联。在一个充满虚假信息或不符合道德准则的社会中,人们往往会感到困惑和不适,而揭示真相的行为会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曾经接受或容忍了错误的信息。这种揭示真相的行为,可能会触发个体的认知失调,进而导致他们反感揭示者,因为这种揭示迫使他们面对与自己已有信念相冲突的事实,从而引发不适。为了避免这种不适,人们可能会转而反感揭露真相的人,而非承认自己的错误或被欺骗的事实。
这种社会心理反应,可以用认知失调来解释,因为揭示谎言或错误信息时,个体通常需要重新评估自己之前的信念和行为,从而感到不适。
User:
这个试验能在详细说一下吗?1-20是如何拿的?
AI:
**费斯廷格和卡尔史密斯的“说谎实验”**是认知失调理论的经典实验之一,具体过程如下:
任务设计
将木块从一个托盘转移到另一个托盘,然后再搬回来。
转动一个螺丝很多次。
参与者被要求完成两个极其无聊且重复的任务:
每个任务持续约一小时,故意设计得枯燥无聊。
实验条件
实验结束后,研究人员告诉参与者,他们需要帮助实验团队完成一个额外任务。
他们要求参与者告诉下一位参与者(实际上是实验团队的一员),“这项任务非常有趣且值得参与”,即让参与者去说谎。
支付方式
一组拿到 1美元 的报酬。
另一组拿到 20美元 的报酬。
参与者分为两组:
自我报告阶段
完成任务并说谎后,参与者被带到一个房间,填写问卷,回答他们对任务的真实感受。
问题包括:任务是否有趣、是否愿意再次参与等。
1美元组的反应
这些人报告任务更有趣。
原因:1美元的报酬不足以让他们合理化说谎(“我为了区区1美元就骗人了?”)。
为了减少内心的不适感(认知失调),他们倾向于改变对任务的评价,真的认为任务有趣,从而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合理化解释。
20美元组的反应
这些人报告任务无聊。
原因:20美元的报酬足以让他们合理化说谎(“我为了20美元骗人,这是合理的”)。
他们无需改变自己的信念,因为大额报酬提供了足够的外在理由。
当人们的行为(说谎)与其内在信念(任务无聊)冲突时,心理失调会产生。
报酬的多少影响了失调的解决方式:
较低的报酬不足以解释行为,促使人们改变信念以缓解失调。
较高的报酬能提供合理化理由,不需要改变信念。
这个实验验证了认知失调理论的重要机制,即人们倾向于改变自己的态度或信念来与行为保持一致,从而减少心理冲突。这一现象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比如解释人们为何坚持错误决定、为何更倾向于为自己已经投入的事情辩护等。
还有那些心理学成果和一般人认为的不一样或者很有启发性的
AI:
心理学中有许多实验和理论挑战了一般人的直觉认知,同时提供了深刻的启发。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成果:
实验:
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在1971年组织了这个实验,模拟监狱环境,招募志愿者扮演“狱警”和“囚犯”。
实验迅速失控,狱警开始虐待囚犯,囚犯表现出严重的情绪崩溃。
发现:
权力和环境对人性有巨大影响,普通人在特定情境下也可能变得残暴。
一般人误区:人们倾向于认为残暴是“坏人”的特质,而非情境因素导致。
启发:制度和环境设计对人性行为的塑造至关重要,简单归因于“人性本恶”可能过于片面。
实验:
斯坦利·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在1961年设计了这个实验,测试普通人在权威命令下对他人造成伤害的可能性。
被试者被要求对“学生”(实验演员)施加电击,电压逐步升高,尽管对方表现出明显的痛苦,65%的被试者仍然服从命令,执行最高电压。
发现:
普通人往往在权威面前顺从,即使这种顺从违背自己的道德。
启发:
权威的力量可以压制个人的良知,反思社会中服从和责任分配的现象非常重要。
实验:
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Barry Schwartz)提出“选择过多”会降低满意度。
一项研究发现,当提供24种果酱选项时,只有3%的人购买,而在仅有6种选项时,购买比例升至30%。
发现:
过多的选择让人感到焦虑,反而不利于决策。
启发:
简单而有限的选择可能更幸福,反驳了“更多选择=更多自由=更多幸福”的常见观点。
实验:
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发现,人们对经历的记忆并不取决于全过程,而更多取决于“高潮”和“结尾”的体验。
例如,在一次痛苦的医疗过程中,患者对医疗的记忆更多取决于最后一刻是否缓解了痛苦,而不是平均的痛苦程度。
发现:
我们的记忆是片面的,不是根据整个事件的综合体验,而是关键时刻。
启发:
在设计用户体验或活动时,重视关键时刻比优化整个过程更重要。
实验:
1968年,拉塔内(Latane)和达利(Darley)研究了目击者是否会施以援手的行为。
他们发现,当一个人独自目击紧急情况时,帮助的可能性高达85%;但如果有5个旁观者在场,帮助率下降到31%。
发现:
在群体中,每个人都倾向于认为“别人会做”,导致责任感下降。
启发:
遇到紧急情况时,直接指派责任给某个人更能促进行动,而非假设群体会自然帮助。
实验:
通过隐性联想测验(IAT),发现人们即使表面认同平等,也可能存在无意识的偏见,例如种族、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刻板印象。
发现:
偏见可能根深蒂固,但人们并不总是意识到。
启发:
承认偏见的存在是改善问题的第一步。教育和反思可以减少偏见对行为的影响。
实验:
一只橡胶手放在被试者的视线范围内,而他们的真实手则被隐藏。当橡胶手被“刺伤”时,被试者会感受到疼痛甚至抽动。
发现:
人类对身体的感知可以被外部刺激“欺骗”。
启发:
人类的身体体验不完全依赖物理现实,而是与大脑的认知过程深度绑定,这为虚拟现实和幻肢痛的研究提供了启发。
实验:
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在狗的实验中发现,当动物反复经历不可避免的痛苦时,会学会放弃尝试,即使后来有机会逃脱也不行动。
发现:
经历过长期失败的人更可能对未来的机会感到无助。
启发:
鼓励和支持对个体信心的恢复至关重要,打破“无助循环”需要外界干预。
实验:
丹尼尔·吉尔伯特(Daniel Gilbert)研究发现,人们倾向于高估未来事件对幸福的影响。
例如,中彩票后的人通常不会像他们预想的那样长期幸福,而失去工作的人通常恢复得比他们预想得快。
发现:
我们对幸福的预测能力非常有限,通常会低估适应能力。
启发:
专注于当下而非未来假设的“好事”或“坏事”可能带来更多的满足感。
这些心理学成果打破了许多直觉假设,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人类行为的复杂性。从中我们可以学到如何优化环境设计、理解人性弱点以及更理性地面对自己的情绪和选择。
这些心理定律来源于进化吗?
AI:
大多数心理学定律和现象可以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找到解释。它们往往源于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适应环境、提高生存和繁衍能力的需要。然而,由于现代社会和环境与远古祖先的生活环境存在巨大差异,这些进化遗留下来的心理机制有时会表现为非理性行为或适应不良。
以下是一些心理现象与其可能的进化来源的联系:
现象:
人们倾向于随大流,从众而不挑战群体观点。
进化来源:
在远古时期,群体的支持对于个体的生存至关重要。被群体接纳意味着更高的安全性(例如更好的保护、资源共享)。
挑战群体可能会导致排斥或冲突,从而增加死亡风险。
现代表现:
尽管从众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带来社交便利,但它也可能导致非理性的“羊群效应”,比如在金融市场中形成泡沫或在社会中传播谣言。
现象:
人们倾向于服从权威,即使这些命令可能与道德相冲突。
进化来源: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群体需要等级和秩序来有效运作。服从权威可能在群体狩猎或战争中提供组织优势。
遵循权威的指令可能提高群体整体生存率,即便个体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
现代表现:
在现代社会,过度服从权威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例如战争罪行或对不合理制度的支持。
现象:
在紧急情况下,个体更倾向于袖手旁观,尤其当周围有更多人时。
进化来源:
远古人类群体中,行动的风险和成本(如对掠食者的干预)可能会促使个体等候更强大或更有经验的成员先行动。
责任分散是一种节省资源的策略,避免每个人都为同一问题投入精力。
现代表现:
在现代社会,这种心理机制可能导致人们在灾难或犯罪中无所作为,期待他人“承担责任”。
现象:
人们倾向于调整自己的信念以减少心理冲突。
进化来源:
认知一致性有助于快速决策,避免资源浪费在长时间的矛盾思考上。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稳定的信念系统有助于减少心理负担,并维持社会协调。
现代表现: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认知失调可能导致人们忽视真相或接受错误的信息以维护心理平衡。
现象:
过多选择会导致焦虑和决策瘫痪。
进化来源:
在资源稀缺的环境中,人类往往只能选择最明显的生存选项。复杂的选择环境可能并未被自然选择充分优化。
过多选择会增加时间成本和错误风险,从而在资源竞争中变得不利。
现代表现:
现代社会提供了过多的选项(如商品、职业路径等),容易导致选择困难和焦虑,而非幸福感的提升。
现象:
在面对反复失败时,人类可能放弃尝试,即使后续情况可能已经改变。
进化来源:
在无法控制的环境中(如长期干旱或捕食者多发区域),放弃尝试可能是节约能量的策略。
尝试失败的行为可能在特定环境中增加死亡风险(例如进入高危区域觅食)。
现代表现:
习得性无助在现代社会中可能表现为抑郁症或对社会问题的无动于衷。
现象:
人们对经历的记忆取决于高潮和结尾,而非整个过程。
进化来源:
记住最痛苦或最愉悦的时刻有助于在未来规避危险或追求奖励。
高效的记忆系统倾向于简化复杂经历,专注于关键事件,而非平均感受。
现代表现:
这一机制在设计产品、服务或活动体验时被广泛应用(如旅游、医疗等领域)。
现象:
人们会无意识地对某些群体形成偏见。
进化来源:
远古社会中,快速识别“自己人”和“外人”对生存至关重要。对陌生人的防范可能降低群体冲突的风险。
偏见是对有限信息的快速处理方式,尽管有时会导致错误判断。
现代表现:
在现代多元化社会中,内隐偏见可能导致歧视和社会不平等,需要通过教育和反思来减少其负面影响。
现象:
人们倾向于高估未来事件对幸福的影响。
进化来源:
乐观偏差可能激励个体在恶劣环境中坚持努力,增加成功繁衍后代的概率。
预期幸福的能力可能帮助人类形成目标导向的行为。
现代表现:
在资源和信息充足的现代环境中,这种心理机制可能导致过度消费或错误的决策(如购买过多商品追求短暂快乐)。
这些心理机制虽然来源于进化的适应压力,但现代社会环境的剧烈变化使它们有时显得“不合时宜”或“非理性”。理解这些现象的进化根源,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自身的行为,也为设计更人性化的社会、制度和技术提供了思路。
确实很有启发,来张横版题图吧
已生成横版题图,供您参考!
User:
有人说这句话是柏拉图说的? “在一个由骗子和傻子组成的社会中,人们痛恨的并不是说谎者,而是揭穿谎言的人”
AI:
这句话通常被归于 伏尔泰,但有时也会被错误地归于 柏拉图,可能是因为两者都在其哲学作品中探讨过真理与社会认知的主题。特别是关于社会不公、真理的揭示与接受,伏尔泰的批判精神与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有相似之处。
不过,严格来说,这句话并非柏拉图的直接引用。在柏拉图的作品中,尽管他讨论过知识、真理和社会的认知问题,类似的表达并没有出现在他的著作中。很可能是现代人对这句话的误归属,或是对两位哲学家的思想进行的某种混淆。
总的来说,伏尔泰更为普遍地被认为是这句话的原作者。
互联杂谈多次被消失,防失莲,点此加小编个人微信,朋友圈更精彩!
点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互联杂谈精选文章